什么叫混合式财务软件开发(软件混合销售)

www.bjufida.com 在文章中给各位财务软件使用者介绍的是什么叫混合式财务软件开发软件混合销售的内容,相关问答解读应该能够对您有帮助,如果未能解答您的疑问,可添加客服微信。

定制咨询

本文目录:

金碟k3财务软件的简介

人类社会大踏步迈进21世纪,信息技术和经济已表现出卓越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从低速传输向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一般网络向智能化广域网络转变;经济从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从本地经济向跨区经济甚至全球一体化经济转变。革新企业管理,加快信息建设势在必行,企业管理软件成为当今经济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金蝶K/3系统是基于局域网、广域网范围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它严格遵循微软Windows DNA框架结构,以三层结构技术为基石,结合先进的WEB 技术实现真正的分布式网络计算架构,从应用上将单一主体的会计核算转变成群体的财务管理,从分散的部门管理变为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金蝶K/3系统的背景

金蝶K/3系统作为一个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企业管理全面解决方案,有其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业务背景。

一、 网络环境的改善

计算机技术在“摩尔定律”的驱使下飞速发展,CPU由最初的8088发展到今天的P4,连通全球的网络系统已经建成,网络带宽成倍增加,国内互联网(Internet)接入已升级到56K/s,而各地正在建设的ADSL、Cable Modem则达到了2M/s,以此为契机的企业信息化正在深入人心;企业信息化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管理网络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软件必须适应新的网络环境。

二、 WEB技术飞快速发展

以TCP/IP和HTML为代表的WEB技术正在迅猛的发展,当今,互联网(Internet)已经是一个拥有1300万互联计算机和5000万用户的全球网,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企业使用各种工具在Internet上发布、共享以及查询信息,作为经营决策指导;较前卫的企业已经实施了网上交易系统,减少中间环节费用,客户也能及时得到最优惠的商品。人们普遍认识到,WEB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使大企业变小,小企业变大”,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企业内各个部门、企业与企业和企业与客户间的距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WEB技术完全可以在企业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武装一个企业,使企业打破空间限制,使企业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交流、管理和利用,发展电子商务,内外一体。

三、 企业集团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大规模分化、重组企业集团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现实需求,也是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性措施。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同一般企业不同,各下属企业空间割据和行业多样,对于这样的群体,需要更加严格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包括账务处理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收入循环控制、费用循环控制、生产循环控制、财务成果控制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远程工具来快速有效的管理,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资金一样,企业的数据信息也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集团群体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集团的决策结果,因此,企业集团需要财务数据集中存储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审查下属企业账务、汇总合并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防止会计舞弊行为,这种远程数据处理、数据分布存储需求充分地体现了网络财务系统的应用价值。

四、 移动办公的兴起

购机成本的迅速降低,多数企业均在办公桌上配备了PC机,并为流动人员配备了便携式电脑。在繁忙的社会中,大量流动人员需要在公司外工作:家里、航空港、酒店中。作为财务人员的办公软件——企业管理软件同样需要具有移动办公的能力。财务主管希望随时随地查看公司账簿,希望在家调整公司账务;外地出差人员需要及时填写报销凭证,回到公司可以上网直接提交数据。

五、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浪潮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成为网络和各种媒体必谈的焦点明星。当今,电子商务被纳入到包含内联网(Intranet)、互联网(Internet)的大作用域中,极大地拓展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上商务活动”的初期意义。内联网实现无纸办公,进而办公自动化(OA),进而管理信息系统(MIS/ERP),使得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断循环往复。互联网发布信息、公告,网上交易,最大限度的模仿传统方式的销售,美国网上书店AMAZON的成功说明,互联网市场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中大型的企业活动。内联网与互联网连接,将内部信息处理与外部信息处理一致化,才是现今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金蝶K/3系统的内涵

金蝶K/3系统遵循微软Windows DNA框架结构,基于三层结构技术,同时具有图形窗体界面(GUI)和浏览器界面(Browser),支持网络数据库,是真正面向网络的企业管理软件。它有如下技术组成:

“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组件技术+WEB技术+企业管理技术”

数据库技术:企业管理软件应关注的是数据存放系统,即用来存储和管理企业数据工具。解决如何存储数据才不会丢失;如何存储才是最高效,处理最快及意外事件的数据自动恢复等问题。金蝶K/3系统采用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大用户量的访问和海量的数据存储,并且是多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如:MS SQL SERVER 7.0/2000 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合适的大型数据库。

三层结构技术:企业管理软件是典型的数据库应用,三层结构是一项先进且成熟的数据库应用结构。根据分布式计算原理,它将应用分为数据库端、中间层、客户端三个层次。数据库端即数据库服务器;中间层包含了封装商业规则的计算组件;客户端为用户界面,可以是GUI、ActiveX组件也可以是Browser。

WEB技术:是与Internet相关的多项技术的统称,包括:安全技术、网页技术、电子交易技术等,安全技术用来保护服务器的数据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等。网页技术指编写能够生成网页WEB服务器程序,用户能够通过浏览器实时的查看和操作财务数据,该技术为一种客户端界面的处理技术,使企业管理软件能够在Internet上使用,满足远程用户的需求。电子交易技术:电子交易的实现、保证电子交易的准确性和保密性的相关技术。

企业管理技术:包括企业管理软件的业务规则以及数据处理的手段。金蝶K/3系统通过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业务和财务管理,实现企业完善的“数据——信息——决策——控制”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

金蝶K/3系统的应用框架

软件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其生命周期。金蝶K/3系统是严格遵循微软Windows DNA框架结构,基于三层结构技术开发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在介绍之前先让我们来看看市场上流行的管理软件应用框架。

当前市场上管理软件的应用框架呈多样化,包括:文件服务器(F/S)、两层客户/服务器(2t C/S)、三层客户/服务器(3t C/S)、浏览器/服务器(B/S)、N层结构(Nt)。前三种是从数据库应用角度来说的,后两种是从WEB开发技术角度来定义的,因此前后两类不具有可比性。

企业管理软件首先是数据库应用,因此具有优良的数据库处理性能相当重要。三种类型的应用在数据库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文件服务器,是最早采用的数据库应用结构,数据存放在特定的数据文件里如:DBF、PARADOX、ACCESS等。这种结构最大的缺点是数据处理没有服务程序来维护,网络性能差,处理网络数据的速度慢,当用户量或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数据丢失的危险,数据安全不容易保证。

两层客户/服务器,是针对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应用,沿用早期的主机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它充分地利用大型数据库本身固有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的速度得到了提高,同时数据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在结构上将应用分为两层: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借助微机和局域网作一定程度的分布计算。虽然这样,但是两层结构的还是有如下问题不能解决:

当用户量增大时,数据库的性能就会下降。因为,当用户连接上数据库,开始处理数据时,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就会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连接,物理上表现为内存的占用,当用户量直线增加时,数据库本身可用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因此整个数据库的性能就会下降。

计算分布的峰值分配问题难于解决。在财务系统中存在需要大量计算的过程,如果将全部计算过程放置到数据库服务器上运行,会加重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如果放在客户端,网路上传输的数据会过多,且客户端的处理能力有限。

其应用程序依赖于某一个特定类型的大型数据库,用户更换数据库类型需要大规模改动程序,甚至重写。应用的移植性不够好。

客户端程序与数据紧密相关,如果用户需求变更,面临大量需要修改的程序。用户需求不易满足。

三层客户/服务器,克服了上述两种数据库应用的所有缺点,由于采用了组件技术,做到了真正的分布式网络计算。三层结构包括数据库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客户端三个层次。

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市场流行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海量存储,支持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如:MS SQL SERVER 7.0等。为企业数据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中间层服务器:包含了封装了系统业务逻辑的组件,应用系统的大部分的计算工作在此完成。首先,中间层同数据库打交道,维护同数据库的连接,采用“数据缓冲”和“代理连接”,保证只有较少数量的用户数据连接;接着,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财务规则打包成业务对象数据,最后将其传向客户端。中间层拥有自己的内存和CPU,并且可根据不同应用需要进行分布式计算。所以能够提供较高性能的数据库应用。

客户端:在三层结构中的客户端只是用户的界面外壳,不具有任何的复杂计算,它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中间层传入的业务对象数据放置在界面和控制用户的键盘鼠标操作。因此它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形窗体、浏览器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服务器作为数据库应用客户端的一部分。网络服务器和浏览器的组合作为客户端。因此,金蝶K/3系统具有两张面孔,GUI和WEB/BROWSER。他们共用同样中间层组件。提供不同风格的客户端是三层结构程序的一大成功之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工作性质来选用不同的客户端,例如:需要大量录入数据的人员(数据采集人员)可选用键盘、鼠标控制灵活的GUI客户端,操作方便;数据分析人员需要做的只是用鼠标点击,会喜欢BROWSER客户端;GUI适合局域网用户使用,如果是远程用户则可以通过BROWSER客户端访问财务数据。自由和实用在金蝶K/3系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

浏览器/服务器和N层结构不是数据库应用类型,只是WEB技术的一种方法和扩展手段,它们从数据库应用结构上来说既可以是F/S结构,又可以是2层C/S 结构,从数据库应用的网络性能上与三层结构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摆脱其结构上的缺陷。

金蝶K/3系统的WEB服务器同B/S的WEB服务器是否一样呢?不!金蝶K/3系统的WEB服务器是一种瘦应用WEB服务器,因为它业务计算都分布在中间层,而B/S的WEB服务器则不同,它一方面要进行业务计算,另一方面要承担计算网页、生成网页的任务,所以它的应用性能将不如金蝶K/3系统。

金蝶K/3系统全面采用了组件技术,应用如“积木”般地搭建起来,这为用户和二次开发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通过标准的接口,可以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进行数据操作,这样,用户能将金蝶K/3系统同其它应用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企业各个系统全面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金蝶K/3系统特性可总结为是“一套系统、两个面孔、三层结构、N种数据库”。

严格遵循微软的Windows DNA 框架结构

Windows DNA 全称为Windows分布式互联网应用框架(Windows Distributed Internet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微软公司推出DNA结构的目的是创建这样一个框架,用以建立基于Microsoft Windows平台的各种应用程序,此平台使PC机和Internet网完美结合。Windows DNA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该模型完全利用了PC机和Internet网的性能。

Windows DNA融合PC机和Internet是通过如下两种途径:一是使计算机之间通过内部网、互联网能很好地互用和共同运作;二是将应用的核心服务或部件与操作系统紧密结合,这样可以较容易创建成熟的网络应用以支持大量用户。更为重要的是,Windows DNA提供一个基于开放式协议和公开界面的互用性框架,这一框架能使用户以新功能(如Web)扩展现有系统。同样,这个开放式模型可提供扩展性“挂钩”,因此第三方可以通过创建兼容性产品来获取新的业务机会,这就扩展了整个框架。

Windows DNA应用使用了一套基于Windows的标准服务,这些服务满足所有层面对分布式应用程序的要求,如:用户界面和浏览器、业务处理以及存储。

Windows DNA的核心是网络和客户/服务器应用发展模型的集成,该系统通过一个公共对象模型实现。Windows DNA使用一套通用的服务集,如构件、动态HTML、网络浏览器和服务器、脚本、事务处理、信息序列、安全性、目录、数据库和数据存取、系统管理以及用户界面。这些服务以统一的方式公开于各个层面,供应用程序使用。

Windows DNA应用程序基本上不同于当今大多数协作应用。那是因为Windows DNA使开发人员能够利用Internet、传统局域网(LAN)和用户/服务器计算,使开发的应用程序低成本高效用。例如,一个中型制造公司对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存货管理、制造过程控制和销售组织等方面的应用有各种投资,即他们来自于不同应用软件供应商。Windows DNA提供一个发展蓝图来集成和扩展这些投资,并提供灵活的企业规则框架来营运该公司的信息系统。通过Windows DNA,销售和订货应用程序能够检查现有的库存,然后促使制造应用程序根据每个客户的要求来调整生产。此外,当竞争条件和客户需求改变时,这些应用程序能做出调整以便对市场做出动态响应。

Windows DNA的关键之一是它拥有一系列丰富的综合服务,这就使得在创建和使用软件构件和应用程序时更加容易。今天,这些服务系统由COM来提供(COM即构件对象模型)。将来,COM+中的一系列更丰富的服务使开发人员更容易开发出富有新意的应用程序。微软已经在Windows 2000中全面应用这种框架,使其成为所有的基本结构技术,并严格保证兼容现有的该结构应用,使企业不至于重复投资,Windows DNA结构是一种前途无量的应用框架结构。

金蝶K/3系统遵循Windows DNA框架结构,将这种优秀的网络扩展特性和分布计算模式带给用户,并在未来的操作系统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最大限度保护用户的投资。

金蝶K/3系统的安全性

Internet并非是一个完美的神话,企业通过Internet,不仅要从异地取回重要数据,同时又要面临由于Internet的开放所带来的数据安全的新挑战,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机密被他人获得,特别是财务数据,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软件来说,安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安全性问题包括恶意攻击和窃取、泄漏信息两种类型。为防止非法侵入,需要采用防火墙(Firewall)技术,它可以很好地把企业的内部网与Internet隔离开来,作为企业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防火墙技术是用来保证对主机和应用安全访问及多种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安全性,保护关键部门不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为通过Internet进行远程通信的客户提供安全通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火墙产品,来保证企业站点的安全性。

金蝶K/3系统是运行在Windows NT 网络上的应用系统,采用NT的域用户权限机制,是操作系统级别的用户识别,较之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的身份识别更加安全。Windows NT 具有极高的安全性,Microsoft Windows NT Server 为账号管理和企业范围的网络认证提供了很好的安全服务,在TCSEC( 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 受信任电脑系统评价标准)标准下, Windows NT4.0获得了E3/F-C2级的安全认证,这是NT继从C2级安全认证后又一次安全级别的提升。TCSEC标准是颇具权威的电脑系统安全标准之一。

金蝶K/3系统的数据传递由底层协议加密(SSL),此种方式不必改变应用层协议,也不必改变传输层协议,它是在应用层与传输层之间加一层安全加密协议,达到安全传输的目的。Secure Socket Layer(SSL)是由 Secure Channel (Schannel)安全提供程序实现的基于公众密钥加密的安全协议。如今,Internet 浏览器和服务器使用这些安全协议来做互认证,信息完整性以及保密性高。当提交服务器的证书作为 SSL 安全通道建立的一部分后,就由 Internet Explorer (客户机)来做 Internet 服务器的认证。客户机程序核实了服务器证书上加了密的签名,就接受这个证书和到几个已知的或设置 CA 的任何中间的 CA 证书。采用SSL协议能为传输数据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金蝶K/3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数据存储方案,大型数据库对用户有一套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这为企业数据又加了一道安全屏障。对大型数据库的用户、密码进行严格管理,定义用户的数据库角色,并且提供审计线索,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有了上述四级安全防护的保证,金蝶K/3系统有条件在互联网上安全运行。

金蝶K/3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金蝶K/3系统巧妙地将局域网应用和Internet应用结合在一起,不但实现了局域网内分布式网络计算,还将同一模式推向Internet,在广域网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式计算。有此基础,企业的网络将大有可为。

远程应用

此时谈论的远程应用并非远程拨号上网的概念,它没有远程拨号那样昂贵的通信费用,通过市话登录Internet网络,就可建立一个全球的远程连接,使用工具也很简单——浏览器。至此,无论是远程审计还是移动办公,都将成为现实;国有控股公司审视所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用那么费力;也许,现在正在使用的网络带宽不够,应用速度不总是那么理想,但不能说明明天仍是这样,因为Internet发展已超出我们的想象,早前,中国电信将国际出口从4M提高到106M,增长25倍多,信息技术发展规律预示着未来的网络将以G来计量带宽,企业管理软件会拥有一个理想的网络环境,远程应用不再只是可能和等待。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将始终是金蝶K/3系统的发展方向,实现网上电子交易、电子支付;企业与企业间网上购销;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银行通过Internet网络自动对账等,提供越来越多的互联特性。将金蝶K/3系统同其它的电子商务系统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有机的集合起来,财务和业务在更广泛的领域统一起来,使企业向信息化的目标迈进。

集团应用

金蝶K/3系统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集团应用。集团内部各企业间网上自动核销内部往来,审查下属机构的账务,获取下属机构的科目余额表和报表等。集团财务的应用可以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集中式的应用将企业集团的所有的会计主体的数据集中在总部存放,总部作为整个企业集团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管理所有财务数据,下属机构大都通过远程访问来作账出表,这种模式能使集团有力地掌握下属机构的财务状况,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并分析整个集团数据。

分布式的集团应用允许下属机构在各自的局域网内建立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日常工作就在局域网内完成,到一定的时机将数据和报表上报,达到集团统管的目的。该种模式适合空间距离比较远,企业管理控制较灵活的集团内采用。混合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是一种较通用的模式,企业集团根据下属机构分散程度和规模来分布数据库服务器,将部分下属机构的财务数据集中存放。金蝶K/3系统将支持上述三种应用模式,使企业集团的业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统一起来。

集团企业具有庞大的组织机构树,其企业报表合并是一种繁重的工作,对于数据库分布配置的集团,金蝶K/3系统可以按照指定的方式在网络上合并汇总报表,并实现内部往来资料的处理。集团企业的数据分析不同于单一主体的企业,需要对数据指标进行技术上的合并汇总。

总之,金蝶K/3系统将为集团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使集团运作的方方面面感受到网络技术的魅力。

请问什么叫做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是指专门用于完成会计工作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一般来说,完整的财务业务管理软件称为财务软件,一般记账类型称为财务记账软件。财务软件是一种常见的企业管理软件。财务软件主要基于企业财务账户、企业资本账户、企业收支的管理,目的明确,使用简单。财务软件以其图形化的管理界面和提问操作导航,打破了传统财务软件中繁琐的文本和数字模式。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哪些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

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九种

1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970年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2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3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4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5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也称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OO模型)

6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

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 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 开发。

7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

8.RUP模型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模型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

9。IPD模型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是由IBM提出来的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大型开发项目,尤其涉及到软硬件结合的项目。

什么叫混合式财务管理模式??

根据著名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研究:是指存在于企业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框架内,为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总体财务目标而设计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及组织分工等项要素的有机结合,主要涉及母子公司之间重大财务决策权限的划分,包括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资金管理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等。根据企业财权配置的不同方式,理论上将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不可否认的是,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大有“独步天下”之势。据统计,全球绝大多数大型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在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同时,几乎都建立了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软件开发模型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软件开发模型(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l)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软件开发包括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有时也包括维护阶段。软件开发模型能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了要完成的主要活动和任务,用来作为软件项目工作的基础。对于不同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法、使用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各种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工作、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允许采用不同的软件工具和不同的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的主要环节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测试、维护等,如图所示。软件开发模型是对软件过程的建模,即用一定的流程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并可用规范的方式操作全过程,好比工厂的生产线。

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型是1970年W•Royce提出的瀑布模型。 该模型给出了固定的顺序,将生存期活动从上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逐级过渡,如同流水下泻,最终得到所开发的软件产品,投入使用。但计算拓广到统计分析、商业事务等领域时,大多数程序采用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等)编写。瀑布模式模型也存在着缺乏灵活性、无法通过并发活动澄清本来不够确切的 需求等缺点。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还有演化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智能模型等。编辑本段典型的开发模型典型的开发模型有:

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2.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3.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4.增量模型(演化模型)(Incremental Model);

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6.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

7.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8.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9.RUP模型;

10.IPD模型

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遗憾的是,许多产品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1)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1970年Winston Royce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中,如图所示,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1)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2)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3)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线性"是人们最容易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思想方法。当人们碰到一个复杂的"非 线性"问题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其分解或转化为一系列简单的线性问题,然后逐个解决。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可能是复杂的,而单个子程序总是简单的,可以用线性的方式来实现,否则干活就太累了。线性是一种简洁,简洁就是美。当我们领会了线性的精神,就不要再呆板地套用线性模型的外表,而应该用活它。例如增量模 型实质就是分段的线性模型,螺旋模型则是接连的弯曲了的线性模型,在其它模型中也能够找到线性模型的影子。

3.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4.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又称演化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1)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2)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如图所示,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动:(1)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2)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3)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4)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1)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2) 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3)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6.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也称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OO模型)

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在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也可以落在最底部。

7.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 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 开发。

8.混合模型(hybrid model)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实际上,一些软件开发单位都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开发方法组成他们自己的混合模型。各种模型的比较每个软件开发组织应该选择适合于该组织的软件开发模型,并且应该随着当前正在开发的特定产品特性而变化,以减小所选模型的缺点,充分利用其优点,下表列出了几种常见模型的优缺点。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模型优点缺点瀑布模型文档驱动系统可能不满足客户的需求快速原型模型关注满足客户需求可能导致系统设计差、效率低,难于维护增量模型开发早期反馈及时,易于维护需要开放式体系结构,可能会设计差、效率低螺旋模型风险驱动风险分析人员需要有经验且经过充分训练

9.RUP模型(迭代模型)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模型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RUP 为在开发组织中分配任务和职责提供了一种规范方法,其目标是确保在可预计的时间安排和预算内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的软件。RUP具有两个轴,一个轴是时间轴,这是动态的。另一个轴是工作流轴,这是静态的。在时间轴上,RUP划分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发布阶段。每个阶段都使用了迭代的概念。在工作流轴上,RUP设计了六个核心工作流程和三个核心支撑工作流程,核心工作流轴包括:业务建模工作流、需求工作流、分析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测试工作流和发布工作流。核心支撑工作流包括:环境工作流、项目管理工作流和配置与变更管理工作流。RUP 汇集现代软件开发中多方面的最佳经验,并为适应各种项目及组织的需要提供了灵活的形式。作为一个商业模型,它具有非常详细的过程指导和模板。但是同样由于该模型比较复杂,因此在模型的掌握上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成本。尤其对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它具有如下特点:(1)增量迭代,每次迭代都遵循瀑布模型能够在前期控制好和解决风险;(2)模型的复杂化,需要项目管理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10.IPD模型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是由IBM提出来的一套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大型开发项目,尤其涉及到软硬件结合的项目。

IPD从整个产品角度出发,流程综合考虑了从系统工程、研发(硬件、软件、结构工业设计、测试、资料开发等)、制造、财务到市场、采购、技术支援等所有流程。是一个端到端的流程。在IPD流程中总共划分了六个阶段(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和生命周期阶段),四个个决策评审点(概念阶段决策评审点、计划阶段决策评审点、可获得性决策评审点和生命周期终止决策评审点)以及六个技术评审点。

IPD流程是一个阶段性模型,具有瀑布模型的影子。该模型通过使用全面而又复杂的流程来把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并降低风险。一定程度上,该模型是通过流程成本来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并获得市场的占有。由于该流程没有定义如何进行流程回退的机制,因此对于需求经常变动的项目该流程就显得不大适合了。并且对于一些小的项目,也不是非常适合使用该流程。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 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好吧,其实现在许多产品实际都是使用的“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特别是很多小公司产品周期压缩的太短。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和测试等等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边做边改模型的优点毫无疑问就是前期出成效快。

对编写逻辑不需要太严谨的小程序来说还可以对付得过去,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一种比较老旧的软件开发模型,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都还是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优点是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步骤顺序进行,一切按部就班比较严谨。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各个软件生命周期衔接花费时间较长,团队人员交流成本大。

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

3. 迭代模型(stagewise model)

迭代模型(也被称作迭代增量式开发或迭代进化式开发)是一种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反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弥补了传统开发方式中的一些弱点,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在迭代式开发方法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采用这种方法,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教学中,对迭代和版本的区别,可理解如下: 迭代一般指某版本的生产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完成; 版本一般指某阶段软件开发的结果,一个可交付使用的产品。

与传统的瀑布模型相比较,迭代过程具有以下优点:

降低了在一个增量上的开支风险。如果开发人员重复某个迭代,那么损失只是这一个开发有误的迭代的花费。

降低了产品无法按照既定进度进入市场的风险。通过在开发早期就确定风险,可以尽早来解决而不至于在开发后期匆匆忙忙。

加快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因为开发人员清楚问题的焦点所在,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

由于用户的需求并不能在一开始就作出完全的界定,它们通常是在后续阶段中不断细化的。因此,迭代过程这种模式使适应需求的变化会更容易些。因此复用性更高

4.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快速原型模型有点整合“边做边改”与“瀑布模型”优点的意味。

5、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6.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巴利·玻姆(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动: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7. 敏捷软件开发 (Agile development)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小组主要的工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一个整体工作; 按短迭代周期工作; 每次迭代交付一些成果,关注业务优先级,检查与调整。

敏捷软件开发要注意项目规模,规模增长,团队交流成本就上去了,因此敏捷软件开发暂时适合不是特别大的团队开发,比较适合一个组的团队使用。

8.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要求开发人员有能力把项目的产品需求分解为不同组,以便分批循环开发。这种分组并不是绝对随意性的,而是要根据功能的重要性及对总体设计的基础结构的影响而作出判断。有经验指出,每个开发循环以六周到八周为适当的长度。

9.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 (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模型))

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在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也可以落在最底部。

10. 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

11. 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实际上,一些软件开发单位都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开发方法组成他们自己的混合模型。

什么叫混合式财务软件开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篇文章,更多关于软件混合销售、什么叫混合式财务软件开发的内容可本站进行搜索或者添加客服微信。

文章标签: 什么叫混合式财务软件开发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www.bjufida.com立场。
本文系站长在各大网络中收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答疑咨询在线客服免费试用
×
服务图片